【聚焦河南两会】

一位政协委员眼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查看原图】

河南省政协委员汪秀莉

人民网郑州1月18日电(杨晓娜、姜果)“202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350亿斤。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近几年,河南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和实施。”17日,在河南两会举办的“委员通道”上,河南省政协委员汪秀莉回答记者提问时,“亮”出 了“家底”。

从事农业科技发展工作的汪秀丽,提到粮食产量时说,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今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河南省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硬核”作用。

高标准农田提了多年,现在“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是啥样子?汪秀莉用“五化”去概括: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现场她给记者们举了一个例子。在河南省周口商水县有块网红打卡地,种粮大户邱守先,承包了2100亩麦田,去年5月份出现高温旱情,可他一点都不着急。邱守先利用物联网,通过视频监控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排查干旱地块,在手机上操作自动化灌溉系统。他算了一笔账,以前浇地需要两人,一天最多才浇10亩地,一亩地光人工费都要七八十,费时又费力。现在他手一按,卡一刷,2天就能浇完2000亩地。这就是“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一应俱全。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去年9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周口召开。“年底,我参加了全省建设项目的抽检工作,通过现场查验、设备测试、群众走访、绩效评价的实地考察,亲历见证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成效。” 汪秀莉说。

霍亚平 摄(资料图)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是四个关键点 。汪秀莉认为,现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要把它管好、把它用好。

汪秀莉自豪地说,我们正加快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自动复合型农机装备和现代农业绿色高效技术的培育研发,在高标准农田内大力推广实施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远程操作,这些看得到的变化,已经充分展现了河南省农田建设向绿色农田、数字农田的华丽转变。

“到‘十四五’末,河南省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那时,还会有比知名的商水县网红打卡地更高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田地变成了充满‘智慧’的希望田野。”汪秀莉说。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1年01月18日08:40
分享到:
(责编:姜果、徐驰)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