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万人助万企”,看许昌如何助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江山”

——专访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

郭健 冯亚涛 徐驰 尚明桢 慎志远 王佩 肖懿木
2021年12月30日14:59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河南许昌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躬身入局、履责于行,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切实解决了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在全省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基础上,许昌拓展谋划“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倾“万人助万企”之力为企业发展赋能提质,充分释放了存量经济潜能潜力,助力全省经济提质提速。

近期,人民网“万人助万企——融媒体调研行”报道组前往许昌调研采访,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接受了记者专访。

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右)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人民网记者: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是河南省委作出的重要工作决策,许昌民营经济非常活跃,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您认为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在哪儿?

史根治: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存量经济潜能的重大举措。许昌的民营经济是一块“金字招牌”,底蕴丰富,势头强劲,贡献了全市80%以上的GDP、75%以上的税收收入、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全市97%以上的市场主体是民营经济主体,90%以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升许昌区域竞争力的“生力军”“顶梁柱”。

所以,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许昌更应该借势“万人助万企”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企、问政于社,真正做到企业有难必解、营商环境有堵必疏,人民群众有呼必应。我们要以“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推动“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努力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搞生产、谋发展,继而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提质提速。

人民网记者:许昌是如何部署落地“万人助万企”相关工作的,有哪些创新?

史根治: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启动后,许昌市在“万人助万企”的基础上,将工作拓展到“联乡帮村”,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组织广大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建立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

市级活动领导小组由我和市长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工业和农业的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担任。采取“硬抽人、抽硬人”的方式,从市直单位抽调了36名干部,选优配强活动办公室。建立干部库、企业库、乡村库、问题库,市县两级共选派2638名助企干部,帮扶3516家企业;选派2737名干部,帮联107个乡(镇、街道)2349村。实现了3516家“四上”企业、重点中小微企业和“双创”团队全覆盖,全市107个乡镇(街道)和2500多个村(社区)全帮扶。此外,还组建了14个工作组,具体分包各县(市、区)、各企业,“一竿子插到底”,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工作高效落实。

人民网记者:许昌将“万人助万企”工作拓展到“联乡帮村”,这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史根治:“万人助万企”活动一开始,楼阳生书记就指出,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我们将活动拓展到“联乡帮村”,就是把原有的乡村振兴、“两个健康”和“一联三帮”等领导分包联系工作,整体平移到“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中,汇聚一个载体,建成一个平台,全域“一张网”,形成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

这样一来,全市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疫情防控等工作,全部通过这个机制运行,实现“一有任务、万人下派、直达基层”的效果。在人员安排上,分包企业的干部不“联乡帮村”,“联乡帮村”的干部不分包企业,确保两项工作并行不悖。

这个机制运行5个月来,确实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两场硬仗”中,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下沉一线,组织群众安全有序转移,周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市实现了“不亡一人”“不淹一车”,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把疫情“圈住封死、迅速扑灭”。当前,河南正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我们也把“万人助企联乡帮村”作为一项重要机制,组织包联干部下沉到乡村,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确保攻坚行动走在全省前列。

人民网记者:楼阳生书记指出,“万人助万企”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许昌如何把“万人助万企”与“三个一批”结合起来?

史根治:“万人助万企”主要是激活存量,服务现有企业发展;“三个一批”主要是扩大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既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困难问题,又帮助企业拓展发展思路,确定下一步发展战略,看哪些领域需要技术改造,哪些领域可以前瞻布局,从而精准谋划筹备项目,推动“存量”与“增量”协同发力。

项目招引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编制了产业链图谱、创新链资源分布图谱和招商图谱,紧紧围绕上下游、左右链,弄清楚我们的企业在产业链上是什么位置、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理出来头部企业有哪些、配套企业有哪些,从而变“四面出击”为“精准发力”,有力推动了延链强链补链。前面我也讲到了,许昌的民营经济比较活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营商环境比较优越,客商和投资者愿意来,认为在许昌能够顺利发展、健康发展。但我们不能“剜到篮里都是菜”,对招引的项目我们严格把关,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特别是现在的“双碳”要求。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打破部门壁垒,防止各自为政,全力以赴破解难题、强化保障,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加大人员、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全力赶工期、抢进度,推动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用。

“三个一批”活动中,我们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建立台账、挂图作战,签约项目盯落地、落地项目盯开工、开工项目盯投产,确保不折不扣见到实效。

人民网记者:刚才您也提到组织广大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现在一些干部与企业打交道多就有诸多的顾虑,如何打消干部顾虑,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提高干部服务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

史根治:习近平总书记把新型政商关系概括为“亲”“清”二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既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廓清边界、干净干事提供了重大方法论,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当前,河南省正在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干部与企业交往,最大的顾虑是“边界”不清晰。走得近了,担心“瓜田李下”、说不清楚;走得远了,没有办法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为帮助干部打消顾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政商交往“九要九不得”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许昌市规范政商交往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对政商交往开列了18项正面清单,21项负面清单。一方面,要求党政机关及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真诚坦荡同民营企业人士交往,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解决“谈商色变”问题;另一方面,也明确规定在与企业人士交往中,不得利用权力影响和职务之便违规收受财物、谋取个人利益、违规获取薪酬、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等,着力防范“勾肩搭背”问题。

在“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中,我们也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对政商交往中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正名,让干部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企业服务,推动形成政商之间既亲又清、良性互动的浓厚氛围。

人民网记者: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许昌是如何以网上群众工作为抓手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帮助群众、企业解决了多少急难愁盼问题?

史根治: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许昌市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互联网“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方面,通过网络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2105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中,2017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占比95.82%,做到让“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收集社情民意,在市委市政府督查局下设网民诉求督办中心,对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平台上网民来信、企业诉求等进行搜集、转办、督办、核查、回复,形成推动落实闭环,逐条逐件抓好跟踪问效,做到“群众、企业有所呼,党委政府有所应”。2021年1-11月,共办理各类网民、企业诉求11810件,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一条留言,让群众的出行更方便
  • 与死神“打赌”21年 从小伙熬成爷爷
  • 寻找故土思念的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