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祖孙三代的红色传承
编者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入不竭的青年动力,人民网河南频道联合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共同推出特别策划《初心》,寻找和挖掘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群体,通过聆听他们的心声,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新气象和新面貌。
人物档案:董晓柯,37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桃奉村党支部书记,一家八位党员,三代村支书,这辈子要当一名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农村当家人。
初心语录:“以父辈为榜样,把接力棒传好,给下一代树标杆。”
炎炎六月,中原大地骄阳似火。
在豫西南的叶县水寨乡桃奉村党支部,村支书董晓柯正和大伙儿商议抗旱保墒对策。
平头、皮肤黝黑,眼神里透着精明,年仅37的董晓柯担任桃奉村村支书7年,一家八位党员,三代村支书。
爷爷董奇珍是新中国成立后桃奉村的首任村支书。他做饭“一把好手”,谁家办红白事儿就主动上门帮忙,在村里威望很高,担任了20年村支书。2008年董奇珍病危,农村讲究入土为安,那年国家倡导殡葬改革,临终前,老人特别交代:“咱是党员,不搞特殊化,不给政府找麻烦,按照政策来。”
那时,爷爷的话深深烙在董晓柯心里。
和爷爷一样,父亲董会根平时话也不多,但村里老少爷们大事小情都爱找他商量。有一年农忙时节,村里组织开展秸秆禁烧工作,董晓柯去找父亲,看到他一人在临时成立的禁烧秸秆指挥部一边输液一边工作。
“村里干部难道就剩你自己了,没你不中吗?”董晓柯质问。
“不碍事,你别管了!谁让咱是党员、村支书嘞。”当时,董会根若无其事地说。
2011年,董会根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父亲走了,董晓柯心里的“大山”没了。
河南叶县水寨乡桃奉村假发厂生产车间内,村民在手工制作假发。人民网 霍亚平摄
从此,在董晓柯心里,隐隐有一股力量和精神牵引着他。在外摸爬滚打多年,2013年,董晓柯决定回到家乡,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桃奉村。
凭着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朋友流转了近300亩土地,成立了丰收金土地农业种植合作社。
“赔钱了,我承担;挣钱了,大家分。”成立之初,董晓柯信誓旦旦地向群众承诺。
由于头脑灵活,掌握政策,董晓柯带领群众赚了返乡后的“第一桶金”。
2016年,桃奉村换届选举,很多人力荐董晓柯,“娃年轻,有干劲,能领着咱村致富。”
“最多干三月,小毛孩,能干成啥?”也有群众质疑。
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桃奉村村貌。人民网 霍亚平摄
当过兵的董晓柯,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我不能丢俺爷俺爸的人,你说我不行,我一定要干好。”
上任后,董晓柯遇到了第一件难事——修路。上级给村里拨了一部分经费,按照要求修宽两米长四千多米的路。
“两米不够宽,咋说得三米。”
“给谁家修都是修。”
“公家出钱,路为啥修不到俺家。”
……
凌晨1点多,群众还堵在董晓柯家门口。“工作最怕群众不理解。”董晓柯坦言。
但工作再难也要做下去。董晓柯说:“如果遇到问题解决不了,那一定是方法不对。”
先从亲戚朋友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3个月下来,群众工作做通了,村里水泥路修好了。
脑子活,有办法。董晓柯先后去湖北、湖南等地考察,招商引资,找项目,带动群众搞土地流转,种果树、搞养殖、栽培大棚蔬菜,几年下来,董晓柯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你看这个书记多好,咱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桃奉村光伏发电。人民网 霍亚平摄
如今,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搞起来了,休闲生态农业建起来了,肉兔养殖厂发展起来了,假发加工车间忙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一年比一年好。
“村支书是最小的官,但却是离群众最近的官。”在董晓柯心里,爷爷和父亲是他的标杆,不能丢他们的人,要把接力棒传好。
在家里客厅正位,摆放着几张董晓柯的全家福照片,他经常教育闺女,要以老一辈为榜样,把优良传统延续下去。家里俩闺女也很争气,墙上贴满了奖状,这是给董晓柯最好的礼物。
董晓柯(右)与村民交流肉兔养殖经验。人民网 霍亚平摄
董晓柯心里对下一步有打算,把肉兔加工厂办好,从肉质加工到食品包装,拉长产业链;村里建个食品加工厂,给群众铺好路;巩固脱贫成效,紧盯动态防贫监测对象,对农户分类帮扶,发展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夏日的午后,走在桃奉村平坦的水泥路上,心里特别踏实,整洁的村庄,白墙红瓦,错落有致,墙外的月季花竞相绽放……静谧的桃奉村格外美好。
新时代,乡村要振兴,青年必奋进。期待更多的青年群体担起乡村振兴重任,牢记初心和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