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河南社旗:老有所养福绵长

辛静
2022年08月31日09:05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桥头镇敬老院里干净宽敞,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休息。社旗县委宣传部供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初秋早上,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桥头镇敬老院里,又准时传来嘹亮的歌声。附近的群众都知道,这是院里的老人们“开饭了”。

“餐前一歌”是桥头镇敬老院每天的“标配”,这种雷打不动的习惯,老人们已经坚持了一年多。

就在去年“七一”前,院里组织老人们开展练唱歌活动,庆祝建党百年,没想到大家伙儿一发不可收拾,纷纷表示想一直唱下去。“‘餐前一歌’就这样定下来了。”院长张允进说。

“吃饭之前唱首歌,吐故纳新嗨起来,快乐健康福绵长,现在老人们的精气神儿越来越好了。”如今,张允进经常为“餐前一歌”带来的可喜变化津津乐道。

小米粥、鸡蛋羹、时令小菜就馒头……早餐简单又健康,老人们的胃口都不错。

放下碗筷,76岁的高书九老人用手接着自来水顺势抹了把嘴,就又来到院内的菜地,侍弄刚出苗的萝卜、白菜。几位身体硬朗的老人也陆续加入到了“劳动健身”的行列,老哥儿几个有说有笑,干得热火朝天。

高书九推上电闸,甘洌的清水顺着自动喷淋管道涌洒而出,迎着初升的太阳汇成了一道彩虹,垄垄菜畦逐渐润泽,泥土芬芳扑面而来,旁边的丝瓜、辣椒、茄子藤上硕果累累……

“今年冬天,白菜猪肉炖粉条子,咱都等着可劲造吧。”高书九诙谐地调侃,让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高书九是位“老兵”,1973年从工程兵某部光荣退伍,这位在部队熔炉锤炼了五年的“建筑能手”,返乡后又成了种粮种菜的“老把式”。但由于日子苦寒,高书九一直未能成家,始终独居生活。2004年前后,桥头镇新敬老院落成乔迁,院里专门辟出近一亩地建起了菜园子,高书九当上了菜园“园长”。18年来,院里老人的餐桌上,绿色无公害蔬菜就没有断过。

上午10点多,敞亮的活动室在一排高大法桐的浓荫下格外凉爽,十多位老人或打牌、或下棋,欢畅惬意。大彩电里,传统戏曲《墙头记》唱得正酣。

“儿女不孝顺,看着心里就来气。”高书九不太喜欢《墙头记》这出戏。他起身回到自己的小单间,打开空调,拧亮唱戏机,眯着眼欣赏起了现代曲剧《好儿媳》,心里美,笑颜开。

“高叔,您吃块儿西瓜吧。”正到高兴处,敬老院义工张玉莹端着西瓜推门进了屋。高书九咬了一口,甜到了心尖儿上:“俺这些快入土的老家伙儿们真有福气,赶上了党的好政策,遇见了你们这群‘好儿子’‘好儿媳’呀!哈哈哈……”

老人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社旗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说高书九是入院时间最长的老院民,那么“四块钱”院长、85岁的王金田资历更老。

“‘四块钱’是当时敬老院院长一个月的工资,也是每个院民老人一月的生活补贴。”说起敬老院天翻地覆的变化,干了20年院长的王金田感触最深,“那时候和现在真是没法比。”

1997年,为了让更多的五保老人安度晚年,桥头镇作为全县试点之一,开始筹建乡镇敬老院。可由于资金紧张,当时把院址选在了街南头原桥头村林场的工房仓库。

“院里荒草满地,16间土木结构屋架房,吃水用电都不方便,条件差哩很。”王金田介绍,起初,老人们都是自带粮油被褥,或单独或搭伙支锅灶解决生活问题,仅仅是有了遮风避雨的容身之处,相互之间有了伴儿,“虽然条件不好、院民不多,但大家伙儿在一起,不再孤单,心里舒畅。”

2004年,敬老院乔迁新址,投资200多万元在集镇临街建成的一处大四合院成了老人们的新家。如今的老人,或单间或二人间,医疗床、呼叫器、大衣柜、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电视机、空调机、卫生室、活动室、健身房应有尽有,敬老院绿树成荫、窗明几净,老人们生活惬意、福乐融融。

临近中午,哨声响起,开吃午餐。茄汁面、小馒头,外加三五块红烧肉,老人们品得津津有味。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身体好,工作人员照顾得好、老哥老姐们处得也好……”餐厅里,81岁的王庆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一连几个“好”道出了这位新时代老人的幸福心声。

侄子常年打工,侄女出嫁成家,2009年11月,无人照顾的王庆山“很不情愿”地被“请”进了敬老院,原本想着来住一段时间“试试”,而这一试就是13年,“现在撵俺走,俺都不会走了。”

王庆山是个闲不住的人,早些年经常在集镇上捡废品。“现在,俺不再出去捡了。”眼前的王庆山,体重足有一百六七十斤,面色红润、身体倍儿棒,“如今光五保金一月500多元,院里每月还发零花钱,还有护理费、高龄补贴,家里地补、粮补样样有,有个大病小灾、吃药住院政府全报销;再说,敬老院里处处照顾得都好,一年四季发新衣裳,每月理两次发,每周洗一次澡,一日三餐不重样,美着哩!”

“俺的折子本儿里现在存有一两万哩!”王庆山“一不小心”说出了他的“秘密”,脸上绽成了一朵花,“咱也不差那几个钱了。”

脸上经常笑开花的还有王庆云、蒋金莲“老两口”。2018年初,他俩在院里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夕阳恋最美,老来伴儿最亲。大院里,两人经常手拉手、肩并肩的身影,让院民们羡慕不已。

下午1点多,敬老院里静悄悄的,老人们大都午休去了,年近六旬的护理员李付勤仍在忙活,她正为瘫痪在床的张启明老人涮洗床单、凉席。

“中午刚给喂完饭,刷了碗过来帮着翻身时,发现他脸通红,还很不好意思,我一看,拉到床上了。”李付勤洗着床单,嘴里呵呵笑着,没有丝毫埋怨和嫌弃,“我到卫生室给他拿了点药,刚吃过睡下了。”

“这老汉可不省心,我还经常挨他的骂哩。”李付勤说,2020年4月,71岁的张启明因为瘫痪是被抬着住进敬老院的,她已经护理两年多了。端茶倒水、喂饭喂药、翻身按摩……每晚至少跑个三四趟,白天更是没遍数,“就这,稍不如意开口就噘(骂),像个老小孩儿。”

“勤……勤……”晾好床单,李付勤隐约听到呼喊,就大步迈进了张启明的房间,摇起医疗床,照顾老人喝了开水。

“老哥哥,今儿个咋没听见你噘我呀。”李付勤微笑中带着嗔怨,又顺手把床头摇了下来。

“俺就是想喊两嗓子,不是噘你哩。”张启明有点儿不好意思,伸出大拇指冲李付勤晃了好久,“其实在心里,你就是俺亲妹子,才舍不得噘你哩!”

“真是个老小孩儿。”社旗县民政局副局长郭洪坤也笑了。他介绍,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养老机构91家,养老床位6156张,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下午6点半左右,刚吃罢晚饭,桥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进了敬老院,开始了每月两次的志愿服务。

调试音乐、表演节目,洗头理发、洗脚剪甲,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测量血压、教练太极……送服务、送欢笑、健送康,送到了老人们的心坎儿上。

音乐响起,简易舞台上《向天再借五百年》唱得铿锵有力。晚霞渐浓,老人们身上红彤彤的院服T恤更加艳丽。高书九站起身,忍不住也喊了一嗓子,“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老来乐,幸福长;掌声雷动,笑声震天。

(责编:辛静、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清凉登峰
  • 河南平桥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风莲香
  • 三门峡陕州区: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