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商城县:走出高质量发展新“稻”路

2024年04月22日18:23 |
小字号

高畴新雨足,布谷唤春耕。

几场春雨过后,商城大地上处处农耕忙,在李集乡连片的再生稻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满载丰收的希望,很快铺满水田。

近年来,商城县以优质稻米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再生稻种植,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16万亩,其中五分之一在李集。李集乡从2016年开始试种再生稻,种植面积由最初的40亩发展到如今3.2万亩,以再生稻为主导,全乡粮食合作社、粮食收储、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个耕地面积不足5万亩的小乡镇,如何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乡镇”,李集乡的发展秘诀值得探究。

转模式,走活集约化经营“一盘棋”

“提前几天把水田翻耕平整好,现在天气晴好,正是插秧的好时候。”

4月20日,李集乡现代农机合作社66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内生机盎然,绿油油一片,第一批秧苗已经开始移栽。合作社负责人董顺贵正安排再生稻插秧的时间,并提醒来咨询购买秧苗的农户做好插秧准备工作。

现代农机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李集乡推进农业经营模式转变路上的“领头羊”。合作社共流转耕地2080亩,主要发展水稻种植,带动全乡300余户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和入股分红增加收入。每年还为邻近村和周边乡镇提供育秧等各类农机服务,年服务面积12000亩以上。

李集乡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持续强化主体培育、示范带动和利益联结,连片打造万亩再生稻米示范基地,推广机械化生产,增加水稻种植户效益。目前,全乡有3200余户农户绑定合作社、70余家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全乡的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为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优服务,做好现代化农业“护航员”

参加培训会、观摩会,学习种植新技术,了解耕种新设备和新模式,伴随着春的脚步,李集乡的种植大户们忙个不停,为水稻生产做足准备。

“今年,省、市、县再生稻专家都来我县开展了培训会,还来我们李集乡进行了现场观摩和指导,让我们这些种植户非常受益。”李集乡种植大户何建强说。

近年来,李集乡积极做好良种、良技推广服务,邀请县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实施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培训,全乡良种覆盖率、技术指导到位率达90%以上。还通过示范引领,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涌现出了一批服务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土专家。

“今年我购置了一台植保无人机,还有一台多功能旋耕机,不仅能满足自己合作社的需要,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何建强是李集本土成长起来的商城县特聘农技员,自身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此外,李集乡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修提灌站、增打机井解决种植户缺水灌溉难题;推进农村道路网完善,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全力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创品牌,打好产业发展“特色牌”

想要从田地要效益,光会种稻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做优做强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李集人董顺笔深谙其道,开启了新道路。

董顺笔成立了集农产品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商城县兄弟米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日产大米400余吨,公司从种植源头做起,统一实施富硒技术,成功打造出优质富硒、富锌等生态功能大米,创立的“董家谷”大米品牌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为李集乡稻米产业发展擦亮了品牌。

有了带头人,李集乡趁势而为,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成立李集乡优质稻米协会,以稻米协会为统揽,不断优化水稻种植供种结构,开展统一供种、绿色防控等服务,积极实现全乡稻米在品牌共享、加工标准、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提升,助力李集稻米公用品牌建设。

目前,李集乡年产优质稻米8000万斤,富硒稻在市场上已有一席之地,“九月寒”“董家谷”等一批知名稻米产品远销郑州、上海、武汉等省内外城市。(商城县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罗玉兰) 

(责编:辛静、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考古人话殷墟新变
  • 郑州: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 探访殷墟博物馆新馆 感知伟大商文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