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各地

同饮丹江水 共谱幸福曲

——南水北调工程丹水情长的郏县担当

2024年12月18日11:57 |
小字号

碧波荡漾的南水北调干渠在郏县穿境北向,通水十载,郏县人欣赏着清澈如碧的渠水两岸美景,喝着甘甜的丹江水,心中充满对这项伟大工程的敬仰与自豪,昔日无私的奉献与付出也感到如清澈渠水般悠然舒畅。

丹江口库区的淅川县盛湾镇马湾村与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因丹水结缘,一水相牵,一脉情长。十年多来,两地搬迁群众厚植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描绘共同发展的生动画卷,丹水情长的感人故事历久弥新。

以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本地征迁

郏县搬迁群众1172人,征用占用土地10564亩

南水北调工程拆迁征地是关键。南水北调郏县段全长21.82公里,涉及渣园乡、白庙乡、安良镇等3个乡镇、26个行政村。渣园乡、安良镇6个行政村329户1172人需搬迁安置,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使郏县本地搬迁安置户顺利搬迁,2009年,该县成立南水北调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他们将搬迁户应享受的待遇以及拆迁、建新房的补贴、补助奖励标准做到一目了然。该县立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冀庄村、孔楼村、鲁庄村3个集中安置点。

渣园乡冀庄村是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搬迁村,该县领导和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分包到户做思想工作,解除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村里有的年轻人才盖了新房,有的老年人望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承受情感上的割舍。20多天时间,全村顺利签订了搬迁安置协议。施工人员保质量、赶进度,不到1年时间,建成了100多座带小院的两层新楼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冀庄村村干部郑连杰介绍说,新村在原村址南侧建成后,2010年12月,全村146户703人全部喜迁新居。

该县提前3个月圆满完成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共建两层楼房199户,一层平房67户,安排搬迁安置群众266户1011人,其他63户161人为分散安置。2010年底郏县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新居,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共需占用郏县土地10564亩,其中永久占地5428亩,临时用地5136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价值越来越高,农民视土地如生命,诉求各异。县级和乡镇干部深入村组进行排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做到小问题不出乡镇,大问题不出县得到解决。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安良镇其中一段需高填土方,渠段内无法架桥,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该县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最后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群众诉求。原正县级领导干部邢延松回忆说:“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征迁工作既不能辜负责任和使命,更不能辜负需征迁的群众、损害群众利益。征迁群众为国家工程做出了很大牺牲,要为群众多做实事。在国家征迁补助经费尚未全部拨付到位情况下,县财政筹措资金提前予以垫付,不欠群众一分钱,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征迁工作比省定时间提前15天完成,并及时交给建管单位,确保了全线工程按时开工建设。”

在征迁工作的背后,该县、乡征迁干部战风雪严寒,冒酷暑高温,早出晚归,承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艰辛,为了一渠丹江水北上,舍小家顾大局,留下不少感人的故事。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该县当年荣获省、市“南水北调信访稳定先进单位”、“南水北调干线征迁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建最好的新家园,诚挚迎接马湾村移民

1672名淅川县村民实现从“迁居”到“安居”

冬日暖阳下,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排排别墅精美别致,学校、文化广场、生活超市、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前,四季常绿的香樟树枝叶繁茂散发着清香……村庄呈现出一派美丽祥和的景象。

马湾移民新村距离郏县县城不到2公里,毗邻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栾高速路口。郏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主任刘景伟说,“这里以前是县国营农场,交通便利,地势平旷,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是块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为了让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选址建村是关键,郏县把全县城郊最好的地方留给了1600多名淅川县马湾村移民。”

为给移民建最好的住房,该县做到整体规划科学,户型设计优美,建设质量保证一流。他们邀请专家学者,从众多民居设计中遴选出6种布局合理、适合移民居住的优秀户型。该县工作人员5次带着图纸南下淅川县盛湾镇马湾村,让移民代表审,供移民群众看,修改设计图纸6处,最终选择防屋顶漏雨、渗水的,具有南方建筑风格的坡顶别墅式建筑方案。

该县提出“关键工程一丝不苟,关键部位精雕细琢”的要求,决心把移民新村建成精品工程,一流工程,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要求质量监督和监理完善各种手续,要求施工队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做到移民代表和监理小组参与质量监督,发现质量问题,监理下发整改通知,移民代表现场监督整改,达到质量优良,移民满意为止。2009年底,占地253亩的移民新村初具雏形,移民新村建设质量获得全省评比综合第一名,2010年 1月13日,全省移民房屋质量现场会在郏县召开,推广了郏县的经验做法。

郏县群众对当年诚挚迎接马湾移民记忆犹新。前有先遣队,后有保障组。郏县实行移民安置点对接,县直单位分包到户,搬迁、运输等各个环节全程服务。2010年8月13日凌晨4点多,199辆货车、43辆空调大巴和近40辆指挥、医疗、后勤保障车,7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庞大车队驶向淅川县迎接移民。为了让移民高高兴兴地离开老家,郏县四大班子领导像迎亲一样,亲自带队前去迎接。他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感动得不少移民落了泪。当时盛湾镇的住宿接待能力有限,当晚该县工作人员有的就在镇学校教室等处打地铺睡觉。第二天53岁的马湾村移民刘玉柱说:“俺亲眼看到很多人身上都被蚊虫叮了包,红疙瘩一块一块的。看到这些场面,俺去郏县的心就踏实了,郏县人实在厚道,不外气,像自家人。”

移民入驻马湾新村当天,郏县对待移民如亲人般亲切热情,分包的县直单位和乡镇分别给移民家庭送去了当地的美食,添置了生活设施,移民完全没有初来乍到的陌生感。

2010年8月14日,第一批移民淅川县盛湾镇马湾村311户1354名移民搬迁至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这是我省移民史上一次性搬迁人数最多、出动车辆最多的一次。

2011年8月2日,第二批移民77户311人顺利平安搬迁到马湾新村。两批总共388户1672人喜迁马湾移民新村,实现从“迁居”到“安居”。

做好后期帮扶,就业有门路振兴有产业

马湾新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移民实现“共富”梦

走进马湾新村,村文化场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刻在巨石上的一行大字——“丹江缘·马湾移民小镇”。温室大棚、亲子农场里一派繁忙景象,前来游玩、采摘、做亲子游戏的游客络绎不绝。

谈到10余年来马湾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当地村民们如数家珍,感到幸福满满。移民迁入后,郏县为移民一次征用1826亩生产用地,办理了有关手续,人均耕地1.05亩,做到“耕者有其田”,当年秋季帮助移民按时播种了小麦。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多万元,村南边修建占地3500多平方米农机杂物大院,投资80多万元,在村东建了一处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网线排到家,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

郏县将移民新村后期帮扶列入全县发展蓝图,携手共建美好生活。该县按照“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任务,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就业、争取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工作,解决移民就业难题、增加移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马湾新村一组村民王桂荣说起如今的美好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和爱人刘浩在县城从事餐饮生意,夫妻两人每月有近15000元的进账。目前,马湾新村在技术开发区或县城内务工的村民超过300人,在村标准化车间和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有280多人。202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9000余元,高于郏县平均水平。

马湾新村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展产业,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占地近1000亩的集丹江情餐饮、光伏发电、丰润果蔬园、百亩莲藕池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马湾新村成为河南省移民乡村旅游试点村,2020年11月马湾新村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村里还建成2100立方米的保鲜冷库,建成生猪、肉牛、奶牛、肉鸽规模畜牧养殖园。

“搬到这里10来年了,现在村里的生活设施完善,村民就业有岗位,乡村振兴有产业,通过光伏发电、厂房出租、旅游观光、资金和土地入股等途径,每年有近6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村民用自来水免费,用电用气都有补贴,村民种地和务工有收入,村集体每年还有分红,我们村正逐步实现共富梦。”马湾新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泉自豪地说。马湾新村的变化,折射出郏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丰硕成果。郏县用心用情推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获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迁安工作优秀单位”、“省南水北调干线征迁工作先进县”、“市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渠清水丹江来。南水北调每年给郏县的供水指标是1000万立方米。2014年12月12日通水10年来,工程已累计给郏县供水 9627.54万m³ ,显著提高了郏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郏县城区和城郊群众吃上了甘甜清冽的丹江水,也让郏县这座中原美食城更加名闻遐迩。

丹水情长。郏县不断扩大南水北调供水范围,目前已将县城的供水管网延伸到白庙乡马湾新村,马湾新村的村民即将吃上来自故乡的丹江水,在喜悦中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愁。

“同饮丹江水,共谱幸福曲”。

(来源:郏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肖应辉)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小麦连“链” 产业成“串”
  • 探访中原食品实验室
  • 养老服务圈 托起幸福“夕阳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