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力量助力畜牧“绿富美”

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牧原供图
盛夏时节,河南南阳市胡营村的凯丰农场里,几幢银灰色的立体牛舍格外惹眼。一头头肉牛正低头嚼着青贮饲料,脚下的地面干爽洁净,饲料发酵的微酸气息在通透的空间里流动——这与传统养殖场截然不同。
“你看这几幢楼,顶过去十亩地的存栏量。”农场负责人胡继凯指着头顶的钢结构支架,眼里带着笑意,“楼房养牛,不光省地,环保效能更是翻着番地涨。”
胡继凯的话里藏着一段转型故事。几年前,随着肉牛存栏量逐年增加,凯丰农场被粪污难题绊住了脚。“那会儿牛粪便堆在场边,天热时臭气能飘出半里地,村民上门提意见,环保检查也常亮黄牌。”胡继凯皱着眉回忆,更头疼的是,农场流转的3000多亩地种着作物,每年还得花大价钱买化肥,“既费钱,种出来的东西还没人家有机的俏。”
站在粪污堆旁,胡继凯心里盘算,必须建封闭式收集系统、上发酵设备,让粪污变有机肥。可跑遍周边县市考察后,一算账,他又犯了难。光设备和基建就得300多万,再加上立体牛舍改造,钱从哪儿来?“那会儿账上的钱刚够给牛买饲料、发工人工资,想改造升级,没辙!”
转机来自农行先后600多万元的贷款。这笔“及时雨”让胡继凯松了口气,封闭式粪污收集系统、发酵车间、有机肥生产线陆续落地。如今,牛舍的自动清粪带将粪便送进处理线,每天运转8小时,30天后,黑亮蓬松的有机肥就源源不断产出。
凯丰农场的牛舍。人民网 程明辉摄
在农场的生姜地里,这番变化看得最真切。工人们正给姜苗追肥,深绿的叶片舒展着,茎秆挺拔有力,根部的土壤松松软软。
“一头牛的粪,刚好够一亩地的肥。”胡继凯蹲下身查看苗情,“你看这势头,今年还得大丰收!”如今,农场400亩有机桃树、600亩花卉苗木、5000亩青贮玉米,全靠这“牛舍产的肥”滋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不用买化肥,品质上去了,每年光这一项就多赚十几万。”胡继凯算起账来,眼里亮闪闪的,“我的目标是养一万头牛,种一万亩地,把这循环的盘子越做越大!”
凯丰农场的蜕变,是南阳绿色畜牧发展的一个鲜活注脚。几十公里外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把粪污难题变成了生态优势。
“我们累计拿了117项国家环保技术专利。”牧原有关负责人指着车间里的无水废气净化系统,银色设备正安静运转,“你凑近闻闻,处理后的废气一点异味都没有。”屏幕上的数据跳动着:灭菌率99.9%,氨气去除率超99%。
曾经让这家生猪养殖企业犯难的粪污,如今经处理后成了周边5万亩农田的“营养液”,年减少氮排放4万吨,2024年每公斤猪肉的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近一成——“猪养田,田养猪”的生态循环,在这里扎下了根。
暮色渐浓时,凯丰农场的牛舍亮起了灯。肉牛的反刍声混着生姜地的虫鸣,发酵车间里传来有机肥翻动的沙沙声,与远处牧原厂区的微光遥相呼应。这声音里,有土地与牛羊的对话,有粪肥与庄稼的私语,更有金融“活水”浸润出的生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