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行进中国丨向智向绿助力硅基材料破局

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南调研采访团
2025年08月11日14:40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硅基材料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硅基材料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立秋时节,一场暴雨过后,天气闷热。

河南省洛阳市城北20公里的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更是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

主控室内,干法回收系统操控组组长宋冬东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关注着系统参数的变化,不时用对讲机和生产线上的同事沟通。

2023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新工厂投产,专注于集成电路用先进硅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们以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础,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数字孪生工厂和三维可视化平台,形成了一套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在技术、管理、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创新,从产品、服务到解决方案、运营方案,都进行了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大幅提升了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公司总经理宁晓晓说。

硅基材料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硅基材料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智能工厂建成后,公司实现了全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人员的统一协同工作,生产效率提升61.4%,运营成本降低52.4%,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9.3%,人员规模缩减31.7%。

“我们的成长步伐,贯穿了多晶硅产品国产化的历程。”宁晓晓说。

2005年12月18日,中国第一条年产300吨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在中硅高科竣工投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全部国产化,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多晶硅生产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近年来,中硅高科聚焦集成电路用高端硅基材料“卡脖子”问题,对硅基基础材料展开科研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光纤四氯化硅生产为主的光通信产业基地,以电子级多晶硅、硅基电子气体为主的集成电路用基础材料生产基地。

“产业化是我们技术创新始终坚持的最终目标。”宁晓晓说。

生产线主控室。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生产线主控室。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中硅高科不断完善形成硅基材料技术谱系,同类产品选用对应的技术模块,将“试错型”产品开发升级为“验证式”产品生产,有序衔接生产与市场的需求。他们搭建了开放式硅基材料制备系统,研发模块化装备,根据需要高效组合,实现柔性生产。中硅高科的明星产品电子级三氯氢硅、四氯化硅、四甲基硅烷1个月内从调试到合格,并走向市场。

在半导体领域应用的硅基材料有近40种,目前,中硅高科已经实现了其中20多种材料的国产化。

“现在每两台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台使用了我们的产品,全球每5台5G手机中至少有1台的射频芯片要用到我们的产品,预计到今年底,我们的产品会达到34种,到2027年将实现全门类覆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烨说。

公司办公楼大厅里,“担国家责任 补行业短板”的黑体字标语,格外醒目。(慎志远、王玉兴、程明辉、肖懿木)

(责编:黄莎、辛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博物馆铜镜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返回顶部